震慑了感官却没穿透心灵--灾难片是好莱坞非常成熟的片种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其制作水准和资本实力的类型片。借用无所不能的特效包装,编导脑海中再夸张的想象都可能在银幕上变为令人瞠目的现实。但似乎没有哪个导演愿意将恐吓观众定为拍摄灾难片的初衷,在轮番轰炸似的骇人场景间隙,英雄主义、如纽带般将人与人维系在一起的亲情、友情与爱情往往都能“杀出重围”。它们会挖掘出故事隐藏在强大娱乐包装下的内涵,并一步步升华影片的主题。
这些灾难片的特征与不可或缺的要素都可以在影片《末日浩劫》里找到,但本片却沿着前辈们的路子走的更远,并且还摒弃了同类作品中常见的弊病。虽然它的缺陷仍清晰可见,但这已不足以阻遏其成为一部成功的娱乐片。
《末日浩劫》属于那类事先预测与事后印证差距极小的影片。我在观看之前,通过预告片、媒体介绍等资讯对影片的风格和可能达到的效果有了个初步的概念,而最终的结果也未能突破我所设想的范围。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大众对此片几乎一边倒的赞誉,我收集了一下身边朋友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差不多全是交口称赞。一些朋友甚至说是其看过的最优秀的灾难片,有兴趣再看一遍。
一开始我对这个现象挺纳闷,本片的确有不少创新,不过多数都属于技术层面的,还带着强烈的整合色彩。龙卷风、海啸、暴风雪的强强联合让人不免想起好莱坞最近盛行的怪物银幕大联手。(可以说本片的灾难场景暗合了《弗莱迪大战杰森》的思路,只不过比较隐晦不那么张扬罢了。)而本片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也显得单薄,通篇没有一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的,看完电影我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没能记住。
那么,《末日浩劫》到底依靠什么特质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呢?我思前想后终于看出点端倪。以往的同类型作品或多或少总带着点美国至上的论调,似乎山姆大叔才是力挽狂澜的救世主,其他国家要么只是陪衬,要么干脆等着吃现成的。《末日浩劫》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以往曾执导的《独立日》就被不少人指责为有大国沙文主义色彩,而迈克尔.贝拍的那部《世界末日》则将英雄颠覆成一群痞子,似乎是在有意淡化这种让人不舒服的锋芒。但他没能在影片的其他部分降低美国拯救世界的论调,甚至做的比《独立日》还要自恋,结果弄巧成拙。在民族自尊心非常强烈的同胞心中,《独立日》与《世界末日》以及一大批好莱坞拍摄的灾难片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然而《末日浩劫》却不同,它没有在银幕上将美国包装成领袖,而是让其在经受沉重打击以后沦为一个需要第三世界支援的难民国。不仅如此,影片部分场景甚至暗示,正是美国那不负责任的环境政策间接导致了全球灾难的到来。在美国观众眼中这或许只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方式,机敏的人还可以将其作为攻击现政府漠视环境问题的工具,但在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看来,这样的剧情设置其现实意义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本片给人的感觉就如同一个傲慢惯了的人突然懂得对人行鞠躬礼了,难免会让人惊愕。我猜测很多朋友在看到影片中美国代总统在墨西哥电视台表达出感恩与愧疚之情时,心里定有一番不可言状的感慨。
不过,在银幕上革美国老大的命,充其量只是迎合了一部分饱受好莱坞“欺凌”的观众的自尊心而已。影片《末日浩劫》的魅力并不在此,精致的特效与朴素的叙事才是它俘获观众的法宝。但是,事情总有其两面性,正是这些优点无情地暴露出影片的不足。先来看特效,本片传承了导演那种大气却不卖弄的风格。例如:《独立日》中的特效场景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难度很高,虽然过了这么多年后再回过头去看,仍然不觉得落伍。这是因为影片有大量令人信服的细节在支撑着那些夸张的特效。
《末日浩劫》中的几个大场景做的非常逼真,龙卷风肆虐下的洛杉矶,遭到海啸袭击的纽约,被冻成雪雕的自由女神像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真实的几乎找不到破绽,可见特效小组的功力。但这些东西却给我一种广告宣传的造作感,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影片开头南极大陆架坍塌的场景,一条不断延伸的裂缝将银幕活生生撕为两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顷刻间一展无遗。
相比之下,影片其他震撼人心的特效场景就显得有些刻意,缺乏一种意外的惊喜。不过,导演懂得利用幽默来润滑这些数字堆砌的画面,如:龙卷风将好莱坞的标志撕的粉碎,以及清洁工人开门就看到整幢大厦被风刮的象个破篓子等,都让人想起他在《酷斯拉》里设计的那个经典场景,钓鱼爱好者无意中引来海中的酷斯拉。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本片大型特效镜头的拍摄难度很高,但导演并没有滥用剪辑技巧来掩人耳目,而是始终让画面保持一种简洁的流畅,摄影师总能在稳固的镜头里捕捉到威慑力,丝毫没有炫耀的意思。
然而,与那些超大型的特效画面比较,本片小规模的场景却露出不少马脚,有些穿帮之刺眼让人怀疑是不是出自一个工作小组之手。轮船上的三匹狼数码味之浓就严重干扰了我欣赏的兴致,其实这个桥段对整部作品的意义不是很大,徒增噱头而已,而在这里已成败笔。东京遭遇的巨型冰雹袭击几乎没有一个大场景交代,让人怀疑是在室内拍摄然后草草加工完成的。从影片高额的制作费与并不太出名的演员阵容来看,这些粗陋的部分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几乎每一部灾难片都承载着情感的力量,《末日浩劫》也不例外,那种严酷环境对人的考验可以迅速转化成情感的催化剂,也让人的意志力得到空前的提升。本片的主线其实是一个父亲营救儿子的故事,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古气象学家杰克.霍尔不仅要努力让政府相信自己的学说,以此挽救更多无辜的人,同时也要奔赴纽约去拯救儿子的性命。
很多朋友说这个剧情有很大的逻辑错误,一个三人小分队如何能克服如此恶劣的天气跑那么远去救人?我觉得这个指责过于苛刻了,此处属于表现亲情力量的段落,这种放宽尺度的想象可以被接受。并且,本片在处理类似场景时避免了过分的煽情,正是在这点上,以往影片大多都做不到。《山崩地裂》里主人公为了救一条狗奋不顾身算不算逻辑错误?《地火熔城》里的汤米.李.琼斯在一片爆破中营救小孩的镜头被设计的犹如上帝下凡,而这种让人不是激赏就是反胃的东西在《末日浩劫》里一处都没有。
本片最大的逻辑错漏出在它最精彩同时也是最惊心动魄的场景里。影片编导依靠想象设计出一个非常有特点的灾难气候“暴风眼”,不幸被它光顾的城市温度骤降,迅速被冻成一个冰城。影片一共出现了两次这样的气候,第一次将几架直升机变成了果冻,另一次彻底蹂躏了纽约城,并差点要了几个主人公的命。这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但千万别被那些逼真的冰冻场景弄花了眼,稍微想想你就会纳闷,可以将整坐城市瞬间冻结的力量居然可以依靠几本燃烧的书或一个燃气灶来抗衡,真是咄咄怪事,这就好像是在狂风暴雨中划着一根火柴一样不可思议。
区别于其他灾难片的天马行空,《末日浩劫》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套用导演的话就是“这样的故事并非凭空捏造,它总有一天会发生,仅仅只是时间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的评价并非危言耸听,但即便是如此,影片还是无法给我一种坐立不安的危机感。导演倾尽全力为观众打造了数个足以震慑感官的场景,这是他不可磨灭的成绩,但他叙述故事的口吻犹如CCTV报新闻般四平八稳,字正腔圆却缺乏艺术感染力。本片无疑具有一定的警世意味,这与它的主题不无关系,不过导演无法让故事攻破观众情感的壁垒,所以,无论影片的寓意多么深刻、思想多么崇高,最终也只能够提供一些浮光掠影的表象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