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收藏夹 代刻入口 欢迎您留言
 
  电影搜索
  最新推荐
· 记忆大师
· 嫌疑人X的献身
· 攻壳机动队
· 喜欢你
·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
· 摔跤吧!爸爸
· 一条狗的使命
· 极限特工Ⅲ:终极回归
· 速度与激情Ⅷ
· 美女与野兽
 
 
  电影收藏
出租车司机
影片类型:HDTV 影片大小:4.2 GB 所需光盘:1

◆ 片  名:出租车司机 / 英文:Taxi Driver / 原名:Taxi Driver
◆ 导  演: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 编  剧:Paul Schrader 
◆ 主  演: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 Cybill Shepherd Peter Boyle 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 
◆ 类  型:剧情 惊悚 犯罪 

◆ 国家地区:美国  ◆ 语  言:English 
◆ 发行公司:Columbia Pictures  ◆ 首映日期:1976年2月8日
◆ 制作公司: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  ◆ 制作成本:不详
◆ 本站评分: ◆ 首映票房:暂无
◆ MPAA定级:R 级 ◆ 全美票房:暂无
◆ 片  长:113 分钟 ◆ 海外票房:暂无

IMDb评分:8.5/top 250: #37

剧情简介
  刚从越南战场归来的特拉维斯无法适应纽约的夜晚,于是开始干上出租汽车司机这行。他每天从早到晚地在纽约的各条大街小巷上行驶,目睹着这个城市的肮脏和人们的罪恶。孤独的生活使他越发空虚,除了工作,他只有依靠色情影片来打发无法入睡的时间。 
    
  正在特拉维斯百无聊赖的时候,一位名叫贝茜的姑娘步入他的眼帘。在他看来,贝茜与众不同,简直就是天使的化身。贝茜是总统候选人帕兰坦的竞选中心的工作人员,特拉维斯为了接近她便到中心去做义工,并请求贝茜与他交往。但由于两人之间差距过大,特拉维斯的感情很快以失败告终。 
    
  经历失恋痛苦的特拉维斯感到了失落和迷茫。在继续着自己苦闷无聊的生活的同时,他决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意义。特拉维斯从黑市商人手中买枪,并开始努力锻炼。在准备刺杀帕兰坦的时过程中,他又遇到了雏妓易兹,并决定帮她逃离淫窝。当未能刺杀帕兰坦之后,特拉维斯来到易兹所处的妓院,将老鸨、房东以及嫖客一一打死,自己也身受重伤。在媒界的宣传下,原本准备一死了之的特拉维斯却成了拯救雏妓的英雄,他的事迹成为纽约的新闻。痊愈后的一天,特拉维斯发现贝茜走进他的出租汽车,但这次他拒绝了贝茜的好感,像以往一样消失在纽约灯红酒绿的街头。
影评 & 幕后
  《出租汽车司机》是斯科西斯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抛弃它所获得的众多荣誉不说,影片所蕴涵的现实意义和深刻思想足以被列为世界百年电影中的极品。《出租汽车司机》的故事发生在越战结束后的纽约,这是美国上下颇为尴尬迷茫的时期,越战的失利使得很多普通人开始对国家政治和"美国精神"产生怀疑。人们无法彼此信任,社会的隔膜逐渐明显。而在纽约这座以繁华著称的大都市里,孤独和空虚更显著地笼罩着以"现代"标明的每一个个体。电影的主人公特拉维斯,一个越战的参加者,一个来自异乡的过客,在这座城市中就显得格外困惑与悲凉。工作使特拉维斯每天都经历着纽约的堕落,在他眼中,城市里的暗娼、吸毒者、黑社会都如同道边成堆的垃圾一样,污浊不堪,但对此他也只能像大多数人一样采取麻木不仁的态度,平淡地延续乏味的生活。尽管目睹着纽约的一切罪恶,寂寞的特拉维斯还是渴望着被它接纳,并从中寻觅到真诚的友谊和异性的爱情,但现实一再的拒绝却使他只能在心灵的荒漠中继续孤独地行走。在屡次遭受打击之后,特拉维斯开始决定向社会复仇,但他的行动却没有明确的目标。无论是刺杀总统候选人,还是解救雏妓易兹,他都只是为了拯救自己空虚脆弱的灵魂。而最后特拉维斯血洗妓院的行为与其说是骑士精神的体现,不如看成对纽约罪恶的一种暴力形式的救赎。 
    
  承载这种深刻社会意义的是《出租汽车司机》中精湛的影象、音乐和演员卓越不凡的表演。斯科西斯通过黑暗的影调构筑了纽约繁华却冷漠的气氛,多次对特拉维斯的眼部特写更突出了城市中人的孤寂与悲凉。曾经与希区柯克多次合作的著名作曲家伯纳德.赫曼为影片谱写了音乐,低迷沉重的音乐风格为《出租汽车司机》又增添了一份黑色阴暗的气质。《出租汽车司机》的电影原声也成为了美国公认的十二部经典原声唱片之一。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中的表演感情投入,细腻到位,特拉维斯也成为德尼罗塑造最为成功的银幕形象之一。而特拉维斯对着镜子自言自语的情节,也是德尼罗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即兴演出。扮演雏妓易兹的童星朱迪·福斯特也格外引人注目,当时年仅14岁的她就因此片中真实自然的表演获得该年奥斯卡的提名。值得一提的是,在《出租汽车司机》公映后,一位富家青年疯狂地爱上了朱迪·福斯特,他在至少看了二十遍此片后,向已经17岁的朱迪求爱,但遭到了拒绝。为了引起朱迪·福斯特的注意,这个青年竟然效仿影片中的罗伯特·德尼罗去刺杀当时的里根总统。结果里根受了轻伤,这个疯狂的青年被投进监狱。 

  历经了五十年代朦胧式的无奈,六十年代宣泄式的反叛,七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已经厌倦了流浪的孤途。在孤独与迷茫中,他们开始寻求灵魂的回归之路:回归主流社会。马丁·斯科西斯的《出租车司机》塑造的正是这样一条回归之路,还有那在路尽头死去的独语者。

  对主流社会的回归意味着不再孤独。可在路上的主人公特拉维斯仍然是一个喃喃自问的独语者,他仍然孤独。

  路上的一切——环境——没有预现出一丝回归后的温馨,“而是作为人物的对立面出现:无论是28号大街,还是8号街区,以及主人公的住所、妓院,都笼罩在黑暗中。夜色中,纽约显得光怪陆离。灯光下,闪烁着团团毒气,雨水使纽约的街道变形,来往的汽车灯摇曳不定,像鬼火一样跳动。黄色的出租车似幽灵般穿梭在由红色斑制造出来的丛林般的街道,驶向远方的夜雾中。妓院的长廊里点着几盏灯,周围和前方是黑暗。黑色的区域像一块沉重的铅块,每一道黑门都是一个危险源,充满了神秘而不可测的气氛”。

  特拉维斯的孤独,源于他的清醒,他虽置身如此环境却仍保持着的清醒。影片以贝丝和艾莉斯分别代表社会上层和下层作为对照,她们与特拉维斯处于同一环境,却没有特拉维斯孤独者的感受。路尽头的主流社会不需要这种清醒,路另一端的非主流社会同样不需要。而特拉维斯在路上。回归必须化清醒为麻木,接受并融入这个环境,路上的特拉维斯还没有。

  这种孤独感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对立,在斯科西斯的影像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影片以夜景为主,以黑色为主基调,以路灯和车灯为主光源;镜头跟随着出租车在夜晚的纽约大街上游动,在大面积的黑色块中,夹杂着闪烁的路灯、幽灵般滑过的车灯。在光影中营造出如此环境如此氛围的同时,影片加入特拉维斯无奈而失落的画外音,很好地衬托出主人公那渗入骨髓的孤独情绪。

  其次,影片充分利用了前后景的场面调度,往往以街道、车流、行人为背景,以特拉维斯和他的出租车为前景,前后景截然分开。纽约污秽迷离的环境,大部分是在出租车里这样一个封闭的视点透过车玻璃窗被拍摄下来的。在这样的景深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独语者在如此环境中的孤独与凄迷。

  与现实环境的对立标示了路上的特拉维斯独语者的身份,而对独语者独有的那份孤独的厌倦甚至恐惧促使他继续选择回归,哪怕那里也并不温馨,有的只是无尽的肮脏。这时候的特拉维斯是一个行动者,他必须用一系列的行动来催动自己孤独的脚步以离开孤独。影片为他每一次的行动都配备了一个行为对象:

  贝丝

  作为总统竞选人帕兰汀身边的工作人员,贝丝是绝对主流社会的代表。这正是特拉维斯选她作为第一个行为对象的心理原因——贝丝的身份契合了特拉维斯向主流回归的方向。可也正是贝丝的这一身份定位,注定了特拉维斯努力的终归失败——他们属于不同的两个世界。

  可幸的是,贝丝虽身处主流,却“并不快乐,需要一个朋友”——这是那个以上述环境为表象的主流社会的特征所必然引发的——而这点与特拉维斯的孤独更是契合的,这为他们感情的短暂存在提供了可能。

  在这种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影片其实是在进行情节的延宕和情绪的积累,“这是进步的矛盾”。

  艾莉斯

  作为一个妓女,艾莉斯是与特拉维斯比较接近的,是非主流的社会遗弃者。不同的是,后者已开始向主流靠近,而前者却仍沉浸在那栋漆黑神秘的大楼中而不自觉。而这一不同点正是特拉维斯接近艾莉斯的动机所在:经由与贝丝——主流——的由合而分的他已向主流前进了一步,俨然已经站在主流的立场上,试图拯救处于“堕落”之中的艾莉斯。

  特拉维斯这种超前的自我角色定位,其实还只是一次排演,严格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而他的努力终归还要失败。

  可这还是“进步的矛盾”,失败的背后是悄然的积累与前行。

  帕兰汀

  这种积累只表现在叙事上,而特拉维斯是不自知的。当他发现自己的一次次努力——不论是对上(贝丝)的亲近还是对下(艾莉斯)的拯救——终归都是失败而找不到出路时,他必然要采取更强烈的行动以宣泄内心的不被理解和恐惧,并且证明自己对主流的价值。于是,他决定暗杀总统竞选人帕兰汀。这时的帕兰汀在他心里已不是主流社会的统治者,而是主流的破坏者。因此,此时的特拉维斯甚至已把自己放在主流社会的卫士这一位置上——他对艾莉斯宣称自己在帮政府办事(指暗杀帕兰汀)。

  特拉维斯这种荒唐的一相情愿以及力量对比的悬殊,造成他在行动中还没来得及掏出枪就只能逃之夭夭。但借此影片情节和情绪的积累却已达到将发未发的充溢状态。

  斯波

  这时特拉维斯的心态已经无法平息下来,一场爆发已经成为必然。于是,他又只能把目光从上层(帕兰汀)移向下层(斯波),并开枪打死了“市井流氓”斯波、妓院里看房的老头和一个嫖客。

  结果是,首先,他终于拯救了艾莉斯,使艾莉斯由一个妓女重新成为一个学生,从非主流彻底走向了主流。不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已是对特拉维斯的主流身份的一次承认和肯定。

  其次,特拉维斯终于走完了自己回家的路,达成了自身对主流社会的回归,摆脱了长期的内心孤独。报纸上“出租车司机与黑社会枪战”的主流话语正是这一完成的标志。

  这时,那个经常自我呢喃的独语者特拉维斯已经死了,蜕变成社会主流类群中的一个。特拉维斯不再孤独:艾莉斯的父母给他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贝丝对他也不似以前冷酷了。

  或许他真的已经摆脱孤独,可那个污秽阴森的现实环境还是没有变。或许他还是厌恶那里的街道,回归也只是他因对孤独的恐惧而作出的无奈选择。

  如此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或许斯科西斯也无能为力。

  我不禁想起何其芳的一段话:

  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

  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

  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

  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

  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验 证 码
看不清?刷新一下吧!
您的名字
评论内容
 
Copyright © 2005-2013 30pla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02733号 『三石而立』版权所有 QQ:345064555